苇草摇曳,湖水幽鸣,鸟儿欢唱,这里是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梁素海。
这片水域面积293平方公里的内蒙古之“海”,是中国第八大淡水湖和黄河流域最大淡水湖,也是地球同一纬度上最大的湿地。它对维系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保障黄河水质和度汛安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资料图片)
然而,乌梁素海却一度因湖区面积急剧减少、生态功能严重退化引起全社会关注。近年来,为“擦亮”这颗“塞外明珠”,当地政府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采取多项措施推进综合治理。以中建一局为代表的生态修复建设者积极探索系统化、一体化生态修复路径,吹响了全国最大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生态修复“绿色实践”的号角。
如今,这颗“塞外明珠”正逐渐恢复昔日光彩,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这是在乌梁素海拍摄的候鸟(资料照片)
“塞外明珠”重焕光彩 绿色映衬美好生活
芦花白,秋草黄,碧水蓝天百鸟翱翔。
乘小舟驶入乌梁素海,烟波浩渺,景色迷人,大批南迁候鸟把这里当成“中转站”。这些优雅又略带高冷的“精灵”占据了湖面,自由自在沐浴着秋光,或引吭高歌,或玩水嬉戏,给秋日的湖面增添灵动的气息。
环境好不好,候鸟先知道。“现在每年有约600万只鸟类迁徙经过乌梁素海或在此地繁殖。”乌梁素海生态保护中心副主任包巍说,这是乌梁素海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最明显的成效之一。
乌梁素海位于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境内,既是中国八大淡水湖之一、黄河流域最大的功能性湿地,也是全球荒漠半荒漠地区极为少见的大型草原湖泊,素有“塞外明珠”的美誉。
作为黄河流域重要的自然“净化区”,每年3亿多立方米的河套灌区农田排水,经乌梁素海生物净化后排入黄河,入黄水质直接影响黄河中下游的水生态安全;作为黄河流域重要的生物“种源库”,湖区有各种鸟类265种,鱼类20多种,许多动植物在此生存和繁衍,成为黄河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物种来源。
然而,20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自然补给水量减少,加之工农业排水等因素,湖内生态功能严重退化,水质曾一度恶化为劣五类,湖区面积大幅缩减。
近年来,当地采取多项措施,对流域实施全流域、系统化综合治理。目前,乌梁素海通过综合施策、标本兼治,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水质总体好转,稳定在Ⅴ类,局部区域优于Ⅴ类,水面面积稳定在293平方公里,生物多样性持续恢复,重现“塞外明珠”美景。
水生态改善,乌梁素海成鸟类天堂(资料照片)
乌梁素海附近的51岁居民刘秀珍说:“以前湖水是褐色的,味道可难闻了,现在水清了,鱼多了,鸟也多了,从未见过的鸿雁去年来湖里过冬。前几年乌梁素海周边的环境太差,我想搬走。现在环境变好了,我把房子装修了,打算在这里养老。”
记者了解到,乌梁素海流域生态修复试点工程由中建一局承建。这项工程以建设中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为中心,重点提升中国北方防沙带生态功能,保障黄河中下游水生态安全,围绕流域内沙漠、矿山、林草、农田、湿地、湖水等生态要素开展治理,分时间、分步骤、分区域实施生态修复项目。
据介绍,乌梁素海流域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完工后,将使“北方防沙带”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每年可减少100万立方米的黄沙流入黄河,使黄河中下游水生态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并推动流域内3.7万人口增收。
2021年,乌梁素海流域保护修复案例,入选国家自然资源部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联合发布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中国实践典型案例》。今年10月1日,全国最大生态修复试点工程乌梁素海流域生态修复项目正式进入整体验收阶段。
创新“4233”模式 “三重”修复治理生态
乌梁素海流域西部是浩瀚的乌兰布和沙漠,南部是奔流的黄河,东部是葱郁的乌拉山国家森林公园,北部是连绵的阴山山脉和辽阔的乌拉特草原,中部是沃野千里的河套平原,这些组成了一个山水林田湖草沙共融共生的生命共同体。
为改变乌梁素海面貌,中建一局从过去单纯的“治湖泊”转变为系统的“治流域”,从保护一个湖到保护一个生态系统,一体化、系统化修复是乌梁素海生态综合治理的逻辑起点。
2018年起,当地统筹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聘请国内顶级专家参与编制全流域综合治理规划,以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国家试点工程为契机,大力推进点源、面源、内源污染源头治理以及综合治理、系统治理。
“生态修复包含沙漠治理、林草修复、矿山地质、堤路修筑、农田面源和城镇点源污染综合治理等5种业态治理,包含9个子工程,工程难度、施工环境对我们均提出严峻挑战。” 中建一局乌梁素海流域生态修复项目总工程师梅晓丽说,乌梁素海流域生态修复工程在国家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工程中排名首位,是全国最大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修复试点工程,沙漠治理面积居全国同类工程之首,治理面积约1.47万平方公里。
中建一局围绕“修山-保水-扩林-护草-调田-治湖-固沙”的系统路径开展生态修复,创新性提出“4233”生态修复治理模式。即4步走标准化沙漠治理,林草修复2大神器,矿山3重治理,海堤整治3步施工。通过荒漠化治理稳固沙丘、林草修复改善区域土壤及气候条件,巩固治沙成果;通过修复矿山环境遏制地表水土流失,保证植被覆盖度,减少区域土壤沙化;通过海堤治理还原水体生态,保证水体安全。
梅晓丽介绍,各业态治理多措并举、相辅相成,最终实现流域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修复黄河之肾,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截至目前,乌梁素海流域生态修复工程已完成沙漠治理面积4.22万亩,种植梭梭树苗等苗木1500万株;修复矿山面积70.635平方公里;修复林草3.3万亩;完成海堤路修缮68.76公里。
一体化、系统化修复 守护“绿水青山”
受访的基层干部群众与专家学者表示,乌梁素海流域生态修复治理取得初步成效,关键是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坚定不移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之路,乌梁素海流域综合治理给我国生态修复实践带来诸多启示:
启示一:树立生命共同体理念,构建大生态系统治理。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傅伯杰表示,乌梁素海流域系统治理,联动岸上岸下、上游下游,加强“山水林田湖草沙”要素之间的联系,增强生态系统连通性,整体优化水污染治理、水源涵养、防风固沙、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农牧产品供给等多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当前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的重要特色。从生态、生产、生活过程入手,以提升农产品质量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着力点,将乌梁素海流域建设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美丽中国建设实践案例。
中建集团原总工程师、中国建筑战略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毛志兵表示,乌梁素海项目团队统筹治理1.47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系统推进多业态综合治理,将山水林田湖草沙与人类之间的关系通过生态耦合的原理进行有效联通,增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提高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以此来实现生态系统的健康可持续性发展。乌梁素海生态修复工程对黄河流域和华北地区生态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对我国乃至全球生态修复的本地化应用提供了示范和借鉴。
启示二:以生态修复助力乡村振兴,生动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乌兰布和沙漠周边植被稀少,荒漠化严重,生态系统严重失衡,可耕地面积不断缩小,当地村民、牧民缺少收入来源。在生态综合治理过程中,中建一局设立一万亩人工种植“扶贫示范林区”,累计为当地1200余人提供了就业机会,并教授村民沙漠种植和滴灌安装操作技术,引导更多群众运用学到的技术自主创益增收,彻底摆脱贫困。一名参与扶贫林种植的村民说:“以前只能看着漫天黄沙叹气,现在我们学会了沙漠种植技术,不仅收入多了,风沙也少了,家里环境越来越好!”
据了解,该工程子项乌兰布和沙漠治理区被评为国家第四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并被自然资源部《社会资本参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案例(第一批)》列入全国唯一入选的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项目。
启示三:基层干部群众环保意识提高为生态治理注入持久动力。
乌梁素海流域生态治理的深入推进,既带来了水质的提升,还提升了当地干部群众环保意识,这种思想观念、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将为乌梁素海流域生态治理注入持久动力。
守住青山,能换来“金山”。在这片热土之上,绿色映底蕴,山湖见初心。
(记者:李金红、李云平,原标题:从保护一个湖到保护一个生态系统——内蒙古乌梁素海流域生态修复治理模式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