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中海网>综合 > 正文
世界聚焦:四川新一轮强降雨来临 持续高温干旱后警惕旱涝急转
2022-07-13 05:45:28 来源:中国网 编辑:bj06

未来一周水情预测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未来一周,预计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青衣江等主要江河将发生明显涨水过程,发生超过警戒水位洪水的可能性小。广元、绵阳、德阳、成都、雅安、眉山、乐山等市部分中小河流可能发生超过警戒水位的洪水

●本周内盆地西北部将有明显强降雨过程,部分中小河流可能发生超过警戒水位的洪水,盆周山区降水时间长、累计降雨量大,发生山洪灾害的风险高

旱涝急转有啥影响

●由于自然状态转换急剧,时间短、降雨强度大,容易引起山洪暴发、河水陡涨,河水入侵、内水难以及时外排等现象,给水旱灾害防御带来极大挑战

●各地农业部门、种粮大户以及果蔬农户要警惕旱涝急转,密切关注地势低洼田块、已播种农作物及园艺作物田间积水情况,对形成积水层的要及时做好疏通沟系排水工作

7月11日16时,四川省气象台发布暴雨蓝色预警。记者从四川省防汛抗旱指挥部赓即组织召开的全省防汛减灾调度会上获悉,7月11—12日,盆周山区降水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发生山洪灾害的风险高,部分中小河流可能发生超过警戒水位的洪水。

四川省水文水资源勘测中心预测,7月11日—12日,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和青衣江干流将发生小幅涨水过程。绵阳安州区秀水河,德阳绵竹市马尾河和射水河、什邡市鸭子河等中小河流可能发生接近或超过警戒水位的洪水。

此外,四川省防汛抗旱指挥部相关负责人在调度会上特别提醒,本轮降雨涉及区域历来江河洪水和山洪灾害高发频发,加之7月以来持续高温干旱,极易造成旱涝急转。

旱涝急转指某一地区或某一流域在前期无降水或降水偏少,且已出现旱情的情况下,紧接着在短期内发生高强度降水并形成洪涝的气象水文事件。由于自然状态转换急剧,时间短、降雨强度大,容易引发山洪暴发、河水陡涨,河水入侵、内水难以及时外排等现象,给水旱灾害防御带来极大挑战。

除了容易引发自然灾害,旱涝急转对农业生产也会产生不利影响。专家提醒,各地农业部门、种粮大户以及果蔬农户要警惕旱涝急转,密切关注地势低洼田块、已播种农作物及园艺作物田间积水情况,对形成积水层的要及时做好疏通沟系排水工作。

当天,四川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水利)、四川省水文水资源勘测中心联合发布水情快报,预测未来一周(11日—17日)水情趋势。

未来一周,在江河洪水方面,预计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青衣江等主要江河将发生明显涨水过程,发生超过警戒水位洪水的可能性小。广元、绵阳、德阳、成都、雅安、眉山、乐山等市部分中小河流可能发生超过警戒水位的洪水。

四川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水利)相关负责人提示,本周内盆地西北部将有明显强降雨过程,部分中小河流可能发生超过警戒水位的洪水,盆周山区降水时间长、累计降雨量大,发生山洪灾害的风险高,区域内各单位和社会公众应密切关注雨情水情变化和水文部门发布的江河水情预警,提高警惕,及时转移避险。

同时,各市(州)要认真做好防范应对工作,强化监测预报预警工作,加强水利工程巡查值守,特别要做好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灾害防御、中小型水库安全运行、低洼易涝区排水防渍等工作,及时转移避险,加强在建工程安全管理和旅游景区人员管控。 

10天2轮强降雨“烧烤”模式将切换为“蒸煮”模式

四川省气象台7月11日16时发布暴雨蓝色预警:11日20时到12日20时,广元、绵阳、德阳、成都4市西部及雅安市北部的部分地方有大雨到暴雨(雨量30~80毫米),局部地方有大暴雨(雨量120~180毫米),并伴有短时阵性大风。此外,阿坝州东部、北部有中到大雨(雨量20~40毫米)。

四川省气象台预计,7月12日至14日,全省将有一次明显的降雨天气过程,盆地西部有大雨到暴雨,局部大暴雨;阿坝州及甘孜州北部、东南部有中到大雨。7月16日至19日,四川还有一次明显的降水过程。届时,盆地自西向东有大雨到暴雨,局部大暴雨。

总的来说,7月中旬(7月11日至20日),与常年同期相比:盆地南部平均气温偏高,全省其余大部地方平均气温正常略偏高;盆地西北部总降水量偏多,南部总降水量偏少,全省其余地方总降水量正常。

气象专家提醒,7月中旬,川西高原和攀西地区部分地方累积雨量较大,需防范局部滑坡、泥石流、山洪等气象次生地质灾害的发生。

四川省气象台预计,本周全省日最高气温呈现前低后高的走势。随着降雨天气的出现,各地持续高温天气影响将有所缓解。不过,盆地各城市气温也在30℃之上。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看来,四川盆地即将由“烧烤”模式切换到“蒸煮”模式。伴随着滚滚热浪,一年中最热的“三伏”也近在眼前。伏天是温度最高且潮湿闷热的时段,在小暑节气中,7月16日开始进入“三伏”中的头伏(初伏),今年的“三伏”长达40天。(邵明亮 陈婷)

关键词: 高温干旱
分享到: